新媒體藝術對博物館展陳空間的影響
時間:2022-07-12 04:24:59
導語:新媒體藝術對博物館展陳空間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博物館作為具有文化教育意義的精神文化場所,其展陳方式和空間設計也應當與時俱進。近年來,新媒體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價值、互動式的特征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滲入各種展陳空間。本文以博物館展陳空間存在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分析新媒體藝術在改善博物館展陳空間方面發(fā)揮的作用,旨在促進文化與科技的有機融合,優(yōu)化當前博物館空間展陳設計,為新媒體時代博物館的展陳設計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
一、引言
近年來在黨中央及其他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扶持下,博物館的建設在如火如荼的展開,“博物館”熱成為了社會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一股新風向。博物館作為一個人類藝術品搜集和收藏歷史回憶的高貴殿堂,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由于博物館在其征集、保護、研究、展示、傳播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館也已經成為了人們進行文化學習的“城市客廳”。然而,傳統(tǒng)博物館的展陳形式趨同化,使其藝術文化的精神性難以充分凸顯,參觀者缺少感受體驗的樂趣。因此,博物館需要探索創(chuàng)新性的展陳方式。當新媒體藝術進入博物館語境中,增強參觀者與展覽環(huán)境、展品間的互動性和參觀過程中的沉浸感,改善當前文化創(chuàng)意不足,展陳形式過于單一、文化傳播缺乏趣味等問題。博物館展陳空間的未來需要在數字化道路上不斷深入。
二、博物館展陳空間
博物館蘊含著歷史演變和時展所沉淀的深刻內涵,承載著文物保存、文化傳播、公共教育等功能。然而,目前大多數博物館難以擺脫以呈現(xiàn)展品為重點的傳統(tǒng)展陳方式,對觀眾游覽體驗的關注較少,缺乏環(huán)境、展品、觀眾三者互動關系的探究,使觀眾成為單向的信息接收者。博物館誕生之初是為特定階層服務的。長期以來,博物館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和保存珍貴的物品,并為貴族,專家和學者提供研究,展示和教育服務。直到十八世紀中后期,大英博物館正式建成,成為第一個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西方出現(xiàn)了新博物館學的思潮,開始更多地關注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博物館學家EileanHooper-Greenhill提出“后博物館時代”的概念,認為博物館未來發(fā)展將更加開放、多元、以人為本。[1]在中國《博物館條例》的最新修訂中,博物館的具體定義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將其界定為:博物館,是一種泛指以接受教育、研究和欣賞等活動為主要目的,收藏、保護并向社會公眾展示有關人類生命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構依法注冊登記的非營利性組織。博物館展陳空間是博物館中展示和陳列展品的空間,是信息表達的重要場所。隨著博物館空間形式的多樣化發(fā)展,其他輔助功能空間,經過展示主題設計及展品布置,向參觀者普及教育和傳遞信息的空間也可稱之為展陳空間。[2]隨著新媒體藝術的快速發(fā)展,博物館展陳空間的設計重點也發(fā)生了從“以展品為本”到“以觀者為本”的轉變。
三、新媒體藝術的定義和特征
(一)新媒體藝術的定義
“新媒體”通常特指數字媒體或其他各種類型的數字化媒體;而所謂的新媒體藝術就是泛指所有利用媒體與技術方式來制作的各種藝術品。[3]這里的“媒介”并非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名稱和詞匯,而是伴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與進步以及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地變化的概念,包含了各類科技和新型材料。新媒體藝術作品通過數字影像、裝置藝術等新技術呈現(xiàn),一方面給予觀者的呈現(xiàn)新形式的表達,另一方面可以改變人們對以往傳統(tǒng)藝術的思維模式和審美標準,給觀者帶來新的感官體驗。
(二)新媒體藝術的特征
1.技術背景下的數字化特征新媒體藝術實現(xiàn)藝術領域的突破,在科學領域也存在突破性的嘗試。利用新技術實現(xiàn)燈光、圖像與視頻裝置的綜合運用呈現(xiàn)動態(tài)效果,對展品的擴展信息進行補充說明,在傳統(tǒng)的展示中展品實物或展板不能達到動態(tài)的呈現(xiàn)效果,在技術背景下體現(xiàn)出數字化特征。例如國家博物館的“復興之路”,運用多種投影技術和燈光效果以及水波、煙霧,讓觀眾切身體會到河流之戰(zhàn)的激烈之感。新媒體藝術對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使人們的審美經驗與審美知覺得到了重塑。[4]2.知覺體驗多元化特征在傳統(tǒng)藝術中,觀者大多依靠視覺欣賞藝術作品,有限的直觀感受是單一而淺顯的。而新媒體藝術打破了傳統(tǒng)藝術單一模式,全方位地調動了身體的各種感覺中樞與器官,形成了多元、互相交織、共鳴和知覺新體驗,這種認識和知覺的體驗能夠在根本上引起觀者對思維的發(fā)散和探索,形成深層次的認識與判斷。運用電子技術和科學信息手段創(chuàng)作的多樣化的新媒體藝術品,為現(xiàn)代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擬的藝術世界。新媒體藝術的多維性特征將其視覺與感知藝術、聽覺與空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以豐富的視聽感受,使得作品在外觀上產生了強烈的藝術張力。3.基于互動的交互體驗特征新媒體技術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創(chuàng)造力的表達,反過來,藝術也促進了技術的發(fā)展。盡管具有豐富、變幻莫測互動元素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容易吸引觀眾,但打開互動方式的“開關”卻應當是容易被觀眾找到并且易于操作的,反之,就會失去深入探索、鑒賞的信心。而當你在和藝術作品互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新媒體藝術作品通過互動方式實現(xiàn)了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體驗之間的雙向互動與交流,突破了傳統(tǒng)藝術中僅由藝術家自己完成作品而呈現(xiàn)出來的單向模式,互動參與式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使其對觀眾有更好地滲透力與感染力。
四、新媒體藝術對博物館展陳空間的影響
(一)深化博物館教育功能,轉變人與物之間關系
博物館空間展陳主要包括與展陳主題相關的文物、展示輔助設備、陳設小品等,其中展示文物是展陳的重點,具有深厚的文化性和歷史性。但是傳統(tǒng)博物館單一陳設和靜置文本展陳方式,容易讓觀眾陷入“博物館疲勞”,使觀眾產生倦怠的消極情緒。隨著體驗經濟的發(fā)展和觀眾審美意識的提高,觀者和展品的關系也從“看與被看”的關系轉變?yōu)楦鼮樯羁痰慕换リP系。博物館展陳空間通過物、空間與文化建構情境,參觀者在其中接收信息,使二者產生關聯(lián)并形成一個閉環(huán)。
(二)調動多元感官知覺,強化人與空間的關系
博物館展陳空間以人的體驗為中心,設計中要關注觀者心理與空間語言包括空間的光影、形狀、尺度、界面色彩與肌理等要素,這些空間語言組合營造出特定的空間情境,傳遞出特定的事件信息。[5]博物館中的信息傳遞激發(fā)觀者的五感體驗并形成感官刺激,比如,喚起觀者的聽覺、抑或是調動觀者的觸覺等,讓觀者通過知覺獲取空間環(huán)境中的信息,并將信息內化,轉化成為自身的經驗,通過知覺形成身臨其境之感。如柏林猶太紀念館在交織點處形成一個三角形路口,在路口,通過尖銳的墻角、漆黑屋頂上的兩條光帶、暗沉的顏色,塑造冰冷、殘酷的氛圍,直擊參觀者的心靈,給觀者強烈的震撼。中國古典園林中通感的應用也有類似的效果,依托山水、植物、建筑等實體進行園林建造,充分調動了空間環(huán)境中作為主體的人的積極性,使人真正投入并參與了空間內容的展開。
五、新媒體藝術在博物館空間中的優(yōu)勢與創(chuàng)新
(一)保護文化遺產,提高文化商品的經濟附加值
新媒體藝術具有開放、自由、復制成本低的特征,能夠充分滿足觀眾個體性需求的差別。其次,由于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容易受到破壞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得到保存的特點,決定了利用新媒體藝術來進行保留與發(fā)展的必要性。新媒體藝術通過數字化的展品保存方式和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應用來大大增強展品的整體陳列展示效果,促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文化傳承。
(二)增強觀者的體驗感與參與感
所謂的體驗,就是指人們對于自己使用或者期望被使用的某些產品、系統(tǒng)或服務所有認知印象和反應。它是主觀存在的,是個人在身體、感情、意識上參與所獲得。與傳統(tǒng)博物館展陳形式相比,新媒體以其藝術交互、虛擬化的特征大大地增加了觀眾的被卷入感,具有人性化特征。例如在新媒體藝術作品”文字雨”中,通過改變傳統(tǒng)的顯示屏幕呈現(xiàn)方式,借助數字媒體技術實現(xiàn)了文字猶如雨水一樣的滑落,將文字直接投射到站在顯示屏前的觀眾身上,從而達到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此外,利用數字媒體創(chuàng)造虛擬空間,使觀眾對作品的認識與了解更加全面,有助于觀眾對作品美感的體會,從而實現(xiàn)對藝術作品的再設計與再創(chuàng)造。
(三)促進博物館向智慧化轉型,增強綜合性
博物館展陳不僅僅是靜態(tài)的文字和實體,觀眾的體驗和公眾服務也是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線上服務終端,不斷更新產品內容、線上線下導覽系統(tǒng),豐富互動方式,完善產品功能,使博物館的角色從”守物”向以”人”為中心的公眾服務進行轉變,增強博物館的綜合性。在物聯(lián)網、云計算的能夠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建立起”人、物、數據”三者聯(lián)系的智慧化體系。從管理者的角度,有利于展物多功能展示、展物管理和保護,對觀眾而言,能夠將自己更好地融入場景空間,接受到良好地參觀體驗,有利于知識的獲取。
結語
新媒體藝術技術性、沉浸感、交互性等特點優(yōu)勢,為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新媒體藝術的應用與發(fā)展,使得博物館內展品的呈現(xiàn)方式變得更為多樣化;使得受眾能夠對博物館文化的感受、理解和認識更為個性化;使受眾認知直接參與博物館文化的體驗性更加深入化。未來,新媒體藝術將廣泛應用與博物館空間營造中,博物館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是有前途的,并且將不斷有更加深入的理論探索和工作實踐。
參考文獻:
[1]錢春霞,陳穎雋,華建輝.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2]周歆怡.展陳空間視覺語言表達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6.
[3]陳玲.新媒體藝術史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黃磊,周益民.新媒體藝術對當代美術館的組織機制影響[J].設計藝術研究,2020(01):50-54.
[5]孫楚格.新媒體藝術影響下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20.
作者:梁寶瑩